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 > 教育教学案例 > 正文

人文学院 ——《外国史学著作导读》的课程思政设计和实施

发布日期:2023-12-26 浏览量:


一、学院概况

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中文系,由著名学者乐黛云、胡经之等创办,是深圳高校中唯一涵盖文、史、哲三个专业的高等人文学院,也是深圳大学最早建立的专业系科之一。

我院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,强调开拓创新、特色取胜的专业发展方向,注重利用学科互补和科研优势,融通文、史、哲,并充分发挥学院教师队伍中的作家群体优势,着力培养具有开阔视野、感悟力强、能说会写、技能多样、社会适应度高的专门人才。

二、案例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

《外国史学著作导读》是历史学专业学生在大二上学期的专业基础课,也是学生完成专业分流后最早修习的专业课之一,大二学生刚完成专业分流,不少学生对学习历史学专业的现实价值有所疑虑,加之知识基础相对薄弱,对历史学专业了解不足,缺乏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的目标感。针对这一问题,本课程立足我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,反思传统《外国史学著作导读》课程教学的弊端,围绕“新文科”的文科国际化要求,提炼出“中国史和中国史学的双向国际化”的思政元素,并以此为教学主题,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

三、案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

针对刚分流的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的目标感这一问题,该课程基于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语体系建设的使命感,以“中国史和中国史学的双向国际化”为教学主题,围绕这一主题,制定了知识、能力、价值三层次的教学目标,并以学术外语能力的培养过程为线索,依次设计了“中外文献检索和术语翻译”“‘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’文选精读”“‘南京大屠杀史的国际传播’文选泛读”教学专题。教学全程利用“雨课堂”线上平台,穿插互动实践环节,并通过作业和考试设计,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。教学实践证明,历史学专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,树立了专业使命感和认同感,史学专业知识和学术外语能力也有所增进。

该课程以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为课程设计核心,合理设计课程体系,及时更新课程内容,切实做到因材施教、因时施教。同时,采用了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,加强了授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,也强调了新理念、新思想的植入与实践,是我院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上解决教学问题的典型范例。

四、案例的创新点

本课程一改以往“导读”一类课程照本宣科的传统授课模式,创新采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语体系(以下简称“三大体系”)的课程理念,以“中国史和中国史学的双向国际化”为教学主题,以学术外语技能训练为教学线索,以学生想读、能读、会读为教学要点,以实践任务串联学术技能的习得,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融合,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,推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。

五、改革成效及案例的推广应用效果

改革成效:一是学生实现了良好的史学和外语知识积累。二是学生利用外语开展专业学习的信心明显增强,学术读写技能有显著提高。三是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专业认同感。

推广应用效果:首先,本课程创新性地以课程思政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,对于历史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和教学方法改革有参考意义;其次,课程资源主要来自常用期刊、图书数据库,采用“雨课堂”免费平台和普通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即可完成,改革举措成本低,可行性和可迁移性较强。

电话:0755-26535033

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汇元楼二楼

版权所有©深圳大学粤ICP备11018045号

  • 教务部微信公众号